2025年3月25-31日是第九个“中国麻醉周”,今年的主题是“守生命保驾护航,护健康安逸绵长”。“中国麻醉周”是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(CAA)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(CSA)定于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为“中国麻醉周”,用以提升公众对麻醉学相关知识的认知度、确保围术期安全、改善患者诊疗和围术期舒适度、加速术后康复等。
麻醉是什么?
麻醉,顾名思义,就是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觉不到疼痛。通过使用各种药物和手段,使患者的意识和感觉暂时消失,从而为手术创造一个相对安全、舒适的环境。麻醉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,还能维持患者在手术中的生命体征稳定,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。
麻醉的分类
麻醉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
1.全身麻醉
全身麻醉是指通过静脉注射、吸入等方式,使药物进入患者体内,让患者进入一种类似睡眠的无意识状态。在全身麻醉下,患者的肌肉松弛,不会对疼痛产生反应,适合进行各种复杂手术。然而,全身麻醉也存在一定风险,如呼吸抑制、心律失常等,需要麻醉医生严密监测和管理。
2.局部麻醉
局部麻醉是通过在手术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物,阻断神经传导,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觉不到疼痛,但意识保持清醒。局部麻醉常用于一些小手术,如体表肿物切除、清创缝合等。它的优点是安全性高、并发症少,但适用范围有限。
3.椎管内麻醉
椎管内麻醉是将药物注入椎管内,阻断脊神经传导,使下半身失去痛觉。常见的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,常用于下腹部、下肢等手术。椎管内麻醉可以避免全身麻醉的一些风险,但可能会引起术后腰痛、下肢麻木等不适。
手术前的麻醉准备
在手术前,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,包括病史采集、体格检查、实验室检查等,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,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。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做好术前准备,如禁食禁水,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。此外,患者还需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、正在服用的药物等信息,以便医生调整麻醉药物的选择。
手术中的麻醉管理
手术过程中,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的进展和患者的生命体征,不断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浓度,确保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处于合适的麻醉状态。同时,麻醉医生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、血压、呼吸、血氧饱和度等指标,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,如低血压、心律失常等,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。
手术后的麻醉恢复
手术结束后,患者会被送往麻醉恢复室,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监护和护理,直到患者完全清醒、生命体征稳定。在麻醉恢复期,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、呕吐、寒战等不适症状,医护人员会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。一般来说,全麻患者在停药后10—20分钟便可苏醒,但具体苏醒时间因人而异,与患者的年龄、身体状况、手术时间等因素有关。
麻醉医生的职责
麻醉医生的职责远不止于手术室内的麻醉操作,他们还承担着术前评估、术后镇痛、疼痛门诊等工作。在术前,他们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,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担忧;在术后,他们要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,及时处理麻醉相关的并发症。此外,麻醉医生还参与急救复苏、重症监护等工作,在医院的各个角落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总之,麻醉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它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,还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。通过了解麻醉的相关知识,我们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的工作,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。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朋友即将接受手术,不妨多与麻醉医生沟通交流,消除对手术麻醉的恐惧和疑虑,共同迎接健康的未来。
转自:六盘水水矿医院
相关资讯